這是一篇我很喜歡的文章,特別喜歡– 柯林斯指每一次他寫完書,他太太都會說:「歡迎回來(Welcome back)」這個部份。
就像在自己的書《澳洲,一面玩一面拿碩士 》裡,個人最喜歡的,其實,是關於和愛人的相處的部份。
和你分享…
—-
知名企業管理大師柯林斯,寫下一本又一本指導追求卓越的暢銷大書,他個人是如何身體力行的呢?

從A到A+》(Good to Great)到《基業長青》(Built to last),柯林斯(Jim Collins)在全球企管領域都掀起震撼,但他自己如何身體力行實踐卓越之道?這是一個引人好奇的問題。

《商業周刊》專訪了柯林斯,我們發現他的故事,正是依循刺蝟法則(見第一百一十二頁)扭轉人生的最佳示範。

做自認重要的事,不追逐短期名利,卻反而吸引名利

柯林斯的人生,是不斷的選擇哪一件「最重要的事情」的過程:為了選擇專心寫書,他與妻子曾經度過一年收入只有三萬三千美元的日子,比自己的學生還要拮据。後來,任職的學校決定給他一個博士學位,但他認為這會讓他的思路縮小,竟然拒絕,以至於被迫放棄史丹佛大學的教職。離開學校自己成立研究室後,他又只想專心做研究,不愛從事更賺錢的諮詢顧問業務。

大家都認為他不循常規,但是堅持到最後,柯林斯的書大賣,只是兩本書,全球銷售超過七百萬本,他的著作在年營業額千億美元的《財星》百大企業主管案頭上,成為必備之書。

這個原本預定四十五分鐘,最後又延長半小時的採訪裡,在越洋電話的那頭,對於每個問題,他多次沉吟,有一次沉默時間還超過十秒。但一旦認真思考完,他又開始不厭其煩的舉例說明,非得把事情說明白。事實上,在採訪一開頭,柯林斯就提前輕聲向我們「抱歉」:「請你們要諒解,我可能會需要多一點時間思考,常常會沉思,不要以為電話斷線……。」

他管理自我這麼嚴謹,其實是為了多點時間去發掘新知識,然後傳遞給更多人。為了達成這個使命,從下面的訪問裡,可以看到這樣一位成功者,是如何要求自我。

決定人生成功的3個圈圈

《商業周刊》問(以下簡稱問):為了找出人生應該專注的目標,您提到所謂的刺蝟法則,這三個圈圈最好都要有交集。一定要三個嗎?要同時找到三個似乎不容易?

柯林斯答(以下簡稱答):如果你只找到兩個圈圈,那生活可能會失衡。想想,如果你只做那些你能做到最好的事情,但你卻毫無熱情,這就是一種不好的組合。假使你有熱情,有能力,但你卻沒有經濟資源,這也是不好的組合。話說回來,如果你擁有熱情,又找到經濟資源,但你天生就不是這塊料,這也不是好的組合。所以最大的挑戰,就是要找齊這三個圈圈。

我發現用這三個圈圈幫助個人,和它怎麼協助企業有些微不同。第一個熱情的圈圈,談的是一件能讓你充滿熱情,很享受、很喜歡做這件事的感覺。第二個圈圈,談的是你在做的是不是你天生拿手的事,這和你在這件事上面是否表現傑出無關,因為你可以將某件事做得很好,但你不一定要有做這件事的天分,換句話說,你不一定能發揮天分把這件事做好。舉例來說,我可能數學很好,但我不一定就是個數學天才。當你在做一件你有天分的事情,你會覺得如魚得水。第三個圈圈是對社會有貢獻,而且是社會認為有價值的貢獻,你到底可以做些什麼來為社會加值?當你能得到這三個圈圈——熱情、有天分、做有價值的貢獻,就能讓人甘願為你把錢掏出來。

如何找出人生標的? 不是憑空幻想,要從經驗裡挖掘

我發現有一個幫助個人找出這三個圈圈的方法,就是為每個圈圈寫一篇論說文。題目是:你對什麼東西很有熱情?以及你對什麼毫無熱情?還要寫一篇,談你對什麼有天分?對什麼則無?第三篇則寫,到目前為止,你能做些什麼社會認為有價值的事情?

當你寫下這些文章,你要交給那些瞭解你的人看,他們或許就能幫你找出這三個圈圈重疊的地方在哪。

拿第一個熱情的圈圈來說,你不是憑空幻想或做夢夢到自己對什麼有熱情,你必然要在過去的人生經驗裡去找到一些證據,看看到底你對什麼有熱情。第二個圈圈,天分的圈圈,你應該要回頭去看你的經驗,你過去的歷史,在你過去的人生經驗中,有哪些線索能有效的指出你對某些事情具有天賦。第三,找尋實證來佐證你能做哪些社會認定為有價值的事,你能有所貢獻,接著你才能有所建樹。這可不是在做夢,而是從經驗論出發。

問:您自己有沒有嘗試過運用這法則呢?

答:(啊……有點訝異問及他個人)我認為我是個幸運兒,因為我有很棒的良師益友,因他們的指引,我才能找到那些圈圈。

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,我發現我對學習充滿熱情,我很有好奇心,想瞭解事情是怎麼運作的,抽絲剝繭找出邏輯,並且跟其他人分享我學到了什麼。在研究所時,每次上台報告我的發現,我就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,並明白我對這些事情有專長,也有熱情,之後不管在麥肯錫,或是教書、寫作,我其實都在發揮這些,很幸運,大家也想知道我的發現,我也因此能對社會有更多的貢獻,社會會允許我繼續做我的工作。

我覺得每個人可以依照過去的經驗去找尋圈圈。其實每個人找到的方式很不同,有人幾乎是意外發現的,有些人則是花了一段時間才找到。但我要釐清一件事情,這些和規範、勤勞、還有一點運氣,絕對脫不了關係,因為人生是沒有保證的(There’s no guarantee in life)。

我其實是有一些很棒的良師益友,他們幫助我做正確的判斷與選擇。比如,彼得.杜拉克(Peter Drucker,編按:已過世的管理學大師)曾對我說,你要追求的,不是你可以成就什麼?而是,你可以貢獻什麼?當你這樣問自己,會幫助很大。

如何落實社會貢獻? 找時間沉思,要有深入的洞察

問:去思考對這個社會有什麼貢獻,很重要嗎?在你生活的實踐上,你如何落實?

答:(沉吟)如果你有注意到,我不太常出書,我的理由是,要透過研究、發想、寫作來對社會做出貢獻是很花時間的。因此,不管花多少時間,我們就讓它花這麼多時間,我寫《從A到A+》時,一天可能只能寫一頁。我不會因為受到時間壓力,就想辦法趕出另一本新書。因為這本書或許能大賣,但不見得能對社會有所幫助。

這樣想,做事的態度就會不同。我從來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是個偉大、成功的人,而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學生,正在學如何讓自己變得有用。

留白的重要

問:這麼嚴謹的做事態度,你的時間管理是不是也很有紀律?

答:我是那種喜歡安靜、沉思的人。我就是喜歡……(找不出字眼)。實際上,你翻開我的行事曆,你會看到有些日子叫做「空白的日子」,它代表的意義是,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排在這一天。

會事先在一、兩個月前定下這些空白日子,他們就是被設計來維持生活中某些寧靜的時光,這些空白時間就跟行事曆上其他的預定行程一樣重要,在這些時間,我不排任何行程,但我還是可以工作,只是我不要有任何的既定行程。這一天,是屬於我和我的謬斯(Muse,靈感之神)的。

我對今日世界的觀察是,這個世界已經充滿太多「噪音」(noise)——電子郵件的噪音、電話噪音、會議噪音,二十四小時不斷循環。但你知道嗎?當我們在研究那些卓越的企業時,並沒有明確的證據指出,哪些成功的人比其他人更勤勞或認真,哪些不成功的人一樣非常拚命。差別在於,成功的人是用智慧在工作,我指的不是聰明(smart),而是有深入的洞察(insight)。

當戈登.摩爾(Gordon Moore)最初和羅伯特.諾宜斯(Robert Noyce)一起建立英特爾(Intel)的時候,靠著摩爾定律的洞見,預見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,約每隔十二到十八個月便會增加一倍,性能也將提升一倍,而價格會下降一半,藉著這個洞見,他們建立了英特爾獨特的基本模型。

你當然可以非常努力工作,超時工作,不給自己一點喘息的空間,但如果缺乏這樣的洞見,就想像英特爾沒有了摩爾定律,他就不是英特爾了。

如何達到自我管理? 以決心執行自訂的規則

這就是寧靜可能帶給你的一個反省、思考、尋找的機會。比爾.蓋茲(Bill Gates)也有自己的讀書假,他會帶著他的書暫時離開工作,好好消化、思考事情,並帶著更深的想法回到工作崗位。金百利(Kimberly-Clark)的前CEO 達爾文.史密斯(Darwin Smith),他有個拖拉機時間(tractor time),他在威斯康辛州有個農場,他會到這個農場去搬石頭,把石頭從農場的這邊搬到那邊,他會做上一整天,這就像是他在公司裡,把他某些東西從財產的這邊,搬到那一邊,然後又搬到另一邊。這就是他的寧靜時間,他的空白時間,他在思考,是帶著一些想法離開,再帶著一些洞見回來。如果沒有這些洞見,你不可能躍進。

我認為我們若永遠不給自己這樣的時間,讓自己找到一個安靜的房間,有機會整理思緒,你很難有機會讓自己停下來思考、更深入的瞭解一些事情。

挑選服務對象和專注

問:你訂下時間管理原則,也意味著要有紀律的去拒絕許多事?

答:對。比如說,我的時間主要安排在研究寫作和教書上,為了確保我能確切執行,我定了一個催化機制,叫做親臨博爾德規則。

也就是說,我不會和任何組織建立一種直接諮詢關係。除非他的最高主管同意親臨我在博爾德的研究室。我知道很多人花大筆的錢在諮詢顧問身上,但是錢不等於決心,除非他願意自己飛過來請教,因為每個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。如果他願意執行,那麼我發揮一個老師重要作用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。

這都是決心的問題而已,你要透過一個機制去執行。如果你決定接下來四小時都要寫作,那麼你就要拔掉你的網路線,不准上網,拔掉電話線,關掉手機,把電池鎖進抽屜裡。然後你坐下來說,這就是我的機制。

問:哇,你對自己的管理好像很嚴謹?身邊的人是否壓力很大?

答:呃……呃……讓我想一想(停頓十秒)。我不知道這會不會讓你覺得壓力更大,我不知道。(語氣不確定,緩慢)但有一件事情很清楚,若你身上已經超載了太多該做的事情,你會沒有機會停下來安靜一下、沉思、反省。

不過我確實很專注在自己的工作。有一次我寫完書,我太太都會說:歡迎回來(Welcome back)。事實上,我都沒離開書房。

找到你的動力來源

如何保持動力? 永遠對周遭事物保有好奇心

問:什麼驅動你這樣積極的管理自己?

答:最深層的答案是好奇心。一位良師曾跟我說:你不會想要成為一個有趣的人(interesting person),你要成為一個對什麼都感興趣的人(interested person)。我想說明一下,我對好奇是上了癮的。每個人的生活都會想增加一些趣味,對我來說,就是好奇心,這就是我人生的動力(口氣很興奮)

我就是想要瞭解事物,學習新的東西,對每件事都找出道理來。我現在正坐在我家的辦公室,我今年的生日禮物就在離我兩英寸的地方。我今年拿到的生日禮物,不是那種會讓一般人覺得很興奮的禮物,但卻讓我很興奮,是一座像旋轉木馬的三層圓形資料櫃,裝滿了和研究相關的資料夾和書籍,光坐在這裡翻開書,就讓我開心極了!我最深層最深層的驅動力,其實是一顆純粹的、不受拘束的好奇心。而且這是一種永不匱乏的資源,每天晚上睡覺前,你覺得你的好奇心已經得到充分滿足了,隔天一早你醒過來,猜猜看?你又充滿了好奇。這是我體內的一座小引擎,除非有一天我不在了,它才會停下來。我就是喜歡這樣!我就是喜歡這樣!

珍惜人生的貴人

*柯林斯與彼得.杜拉克的忘年之交 柯林斯十歲,父母離婚,他跟媽媽從舊金山搬回到科羅拉多,年輕的他,獨立思考能力已經很強,他說:「當我八年級時,我決定要靠自己的腦子來逃離家庭。」他立志要進史丹佛大學,中學成績突飛猛進。不過,即便沒有父親在身旁,柯林斯在採訪中,不斷提到一位彷彿父親般影響力深厚的良師,那人就是已過世的管理大師彼得.杜拉克。

這對相差四十九歲的忘年之交,相識在柯林斯三十六歲,那時他剛出版《基業長青》一書,尚未一炮而紅時。柯林斯至今也沒有忘掉,去按杜拉克家門鈴時忐忑緊張的心情。他沒想到杜拉克親自來應門,而且竟然願意花一天時間跟他交談。在柯林斯紀念彼得.杜拉克的文章中,他說:「那天,我們最後在他最喜歡的當地餐廳吃飯。從餐廳返回他的住處途中,我問他:『我要怎麼報答您,才能表達我的謝意?』杜拉克說:『我已經得到你的回報了。

我們今天的談話讓我獲益良多。』那時我才發現,杜拉克獨特之處在於,他並不視自己為一代大師,他依然視自己為學生。」離去時,杜拉克最後勉勵柯林斯的話是: 「儘管放手去做, 讓自己成材。」

至今奉杜拉克「要對社會有貢獻」的忠告為圭臬的柯林斯,也的確沒讓杜拉克失望。

—-

Q&A:

你的3個圈圈的交集是什麼呢?

歡迎在下方告訴我你看過的感想喔!也歡迎告訴我你最喜歡我著作《澳洲,一面玩一面拿碩士 》的哪一部份,有留言者贈送小禮物–隱藏版書本封面照,一個讓我和女友笑翻的原先書本設計封面照喔(by email)!

歡迎留言